发布日期:2025-07-25 07:34 点击次数:114
翻身、洗脸、擦身、打浆、喂食……二十八年,九千多个日夜,刘建国的生活像一台精准咬合的齿轮,围着病榻上的妻子周建平缓缓转动。命运曾一次次将重锤砸向这个湖南汉子,他却用那双握了大半辈子瓦刀的手,把破碎的日子一块块拾掇起来,拼出了最厚重的“担当”二字。
刘建国今年63岁,是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杏子铺镇龙返村姚家组人。1979年高考落榜后,他卷起裤脚拜师学泥瓦匠,灰浆里泡着、烈日下烤着,一双手早早磨出了铜钱厚的茧子。那时的他或许想不到,这双手未来要托举的,不只是砖瓦,还有一个家的天。
刘建国为病榻上的妻子周建平擦洗翻身(周伟华 摄)
红绳系喜,泥瓦匠的春天
1985年,刘建国在双峰县石膏矿做基建时,遇见了做裁缝的周建平。她手指灵巧,缝补的衣服针脚比月光还细密。两人看对了眼,他帮她搬沉重的布料,她给他缝补磨破的工装。年底,红绸子扎着的花轿载着新媳妇过门,村民们笑着闹着,刘建国看着盖头下露出的半张脸,觉得日子像刚蒸好的白米饭,热气腾腾全是甜。
展开剩余82%1986年儿子刘超出生,1988年女儿刘沛降生,家里的笑声比灶膛里的火苗还旺。刘建国的泥瓦手艺在十年里练得炉火纯青,砌墙比墨线还直,贴砖严丝合缝。他总说:“咱是泥瓦匠,得把日子砌得结结实实。”
1995年,刘建国带着铺盖卷闯湘潭。彼时他已不是当年那个只能在村里接小活的学徒,手里的瓦刀能撑起一片天。他在工地上干得疯,别人三个人的活,他一个人顶下来,早上天不亮就上工,夜里借着路灯拌砂浆。年底揣着厚厚一沓钱回家,周建平数钱时笑得眼睛弯成月牙:“建国,咱娃以后读书不愁了。”
那几年,刘建国的日子像芝麻开花。他在湘潭接了大工程,买了二手摩托车,周末骑回家时,儿子会在村口等他,女儿会扑上来拽他的衣角。周建平总变着花样给他做吃的,腊肉炒蕨菜、草鱼炖豆腐,饭桌上永远有他爱吃的肉鱼香。1996年春节,全家围坐在一起守岁,刘建国喝了两杯米酒,红着脸说:“再干十年,咱在湘潭买套房,让你们娘仨过上好日子。”周建平笑着轻轻捶他一下:“别太累。”
刘建国为妻子喂食(周伟华 摄)
骤雨摧花,誓言重千斤
1996年5月,周建平开始头疼,走路像踩在棉花上。刘建国催她去医院,她总说:“累着了,歇两天就好。”她偷偷藏起止痛药,怕花钱,更怕耽误他干活。直到1997年5月,她在灶台前摔了一跤,刘建国不顾妻子反对,抱着她就往长沙赶。
湘雅二医院的诊断书像块冰,砸在刘建国心上——小脑萎缩,会逐渐丧失语言、吞咽、肢体等功能,最终成为植物人。医生叹着气说:“治不好,别白花钱了。”刘建国攥着诊断书,指节泛白,突然“扑通”跪在地上,对着医生磕了个响头:“救救她吧!砸锅卖铁,我也要治!”
住院的日子像在油锅里熬。周建平的病情没见好转,药费却像流水般花出去。医生说,抓点药,回家养着,好好待她。
1998年秋,周建平失去意识,只能靠流食维持生命。刘建国在湘潭租了间靠近工地的小房。每天凌晨五点,天还黑着,他就起床给妻子擦身、洗脸、换尿布。然后开始打浆汁。猪肉要挑最嫩的部位,骨头得一点点剔干净,再和青菜、胡萝卜一起放进打浆机,搅成细腻的糊糊。喂饭时,他总把妻子的头垫高些,一边推注一边轻声说:“建平,今天买了你爱吃的鲫鱼,鲜得很。”
工头见他总背着个大包,打开一看,全是妻子的尿布和药。“你这是干啥?带着病人上工?”刘建国搓着手笑:“她离不得人,我多干点,能多赚点药钱。”于是工地上多了道奇特的风景:泥瓦匠一边砌墙,一边时不时回头看一眼角落里的行军床——那是周建平躺着的地方。有人劝他:“送养老院吧,你这样会累死的。”刘建国摇摇头:“她是我媳妇,只要我还有一口气,我就要对她好一辈子。”
刘建国为妻子擦脸(周伟华 摄)
霜雪又至,双肩扛两座山
日子在重复的琐碎里往前挪。周建平的肌肉渐渐萎缩,皮肤却始终干净,没有一点褥疮。刘建国每天给她翻八次身,换五次垫子,擦三次身,天冷时烤暖了毛巾再碰她的皮肤。村妇女主任宋建辉来看过,总说:“建国哥,你一个大男人,心细得跟闺女一样。”他只是笑笑,手里的活不停——正给妻子剪指甲,剪得圆润,怕她无意识时抓伤自己。
苦难似乎总爱扎堆。2005年,儿子刘超中专毕业,在太原做起卫星天线生意,2012年娶了河南姑娘乔芳,2013年添了个胖胖的孙女。每次视频,刘超总说:“爸,等我赚够钱,就接您和我妈去太原住。”刘建国听着,眼里的光又亮了些。心中燃起了希望。2023年,踌躇满志的刘超独自开车南下,决定去深圳办厂,说要给家人一个更好的未来。
2月15日,刘建国正在给妻子喂早饭,儿媳乔芳的电话像惊雷炸响:“爸,刘超出事了!”
赶到长沙第一人民医院时,刘超还在重症监护室。他在高速路上开车时,突发颅内出血,顿时失去意识,从广东清远4米深的山谷摔下去,医生说“能救活就是奇迹”。开颅手术做了六个小时,刘建国在走廊里站成了雕塑,本来早已稀薄的头发,被他扯下堆了一地。他摸出手机,翻到儿子小时候骑在他肩头的照片,泪水砸在屏幕上,晕开一片模糊。
30多万的医药费,像座大山压下来。亲戚朋友和同学送来了救命钱,龙返村党总支书记宋建明给他一个厚厚的信封:“建国,拿着,这是我们几个村干部凑的。”乔芳和刘沛把所有积蓄都取了出来。钱凑齐那天,刘建国眼睛红了,账本上的数字变得模模糊糊。
儿子脱离危险后,乔芳和刘沛要回家照顾小孩,刘建国把儿子接到湘潭,送到康复医院继续治疗。那段日子,他像个陀螺连轴转:早上五点照顾妻子,七点去康复医院陪儿子训练,上午到工地干活,中午照顾妻子,下午又去工地,傍晚去看儿子,夜里给妻子换尿布、喂药,他每天都像齿轮一样,周而复始。有次他在脚手架上晕了过去,摔在沙堆上,醒来看到的,是围着他的工友们,满眼通红。
2024年元月,乔芳把刘超接回太原。视频里,儿子能扶着墙走几步了,含糊地说:“爸,你……放心。”刘建国看着屏幕里的儿子,又回头看了看床上的妻子,突然蹲在地上,捂住脸哭了。这是28年来,他第一次嚎啕大哭。
微光不灭,岁月见担当
如今的刘建国,鬓角全白了,背也驼了。每天清晨,他还是五点起床,给妻子擦身、喂饭,然后去工地干活。工头照顾他,总把轻松点的活给他,他却抢着干重活:“我还能动,多赚点是点。”
乡邻彭湘南逢人就夸:“见过疼媳妇的,没见过疼成这样的,28年啊,换谁能做到?这才是真男人!”
偶有空闲时,刘建国会搬把小板凳坐在妻子床边,给她讲村里的事:“老王家的稻子收了,比去年多打了两担;村头的水泥路修好了,以后你要是醒了,我推着你去走走……”他说得很慢,像是怕惊扰了她的梦,又像是在跟未来的日子约定。
28年的光阴,足够让青丝变白发,让泥瓦匠的手布满裂痕,却没能磨掉那句“砸锅卖铁也要治”的誓言。刘建国的担当,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,而是藏在每天翻身擦身的细致里,藏在打浆机转动的声响里,藏在面对两次灭顶之灾却从未松开的双手中。
就像窗外那株倔强的野草,在风雨里弯了腰,却从未折断过。(周伟华)
发布于:北京市